某粵劇工作社的領導人一連數周在電台節目談《蝶影》,似是幫人宣傳,卻又同時談及經費不多的演出單位要如何辛苦地省錢!他的「隱藏心願」會達成嗎?另外,他本來在網上集資,想製作他的工作社的演出的唱片,失敗了嗎?不是,他在Facebook上表示成功了;不過,由去年中到現在,仍未有新消息,他計錯數了嗎?想老人家出手幫忙一下嗎?對了,照片中的演出,如果他有多一點錢,會如何呢?
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
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
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
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
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
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
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感動不了
為了商業上的理由去讚一套劇的情況,經常也會有,可是,任讚的人如何說得天花龍鳳,如果觀眾自己看的時候,沒有同樣的感覺,沒有意思。 另外,在室內看戲時,即使感動到不得了!而在外面是下著大雨!聽風雨敲窗!心碎淚瀾!揪心百千次!紅得一雙眼!也不會分不清雨水和淚水的;除非那時剛巧天花板漏水啦!所以,想推銷一些東西也不需要形容到那麼誇張的。 說來,舞台上賈寶玉娶了寶釵姐,卻希望自己是發夢,所以叫襲人咬他的手指!本來是有點孩子氣的,配合角色的外型,性格,以及在故事中不足二十歲的年紀,是合理的,可是,有些演員演來卻令觀罛無法投入!要出影碟的寶玉可以令人流淚嗎?如果是,只怕大家是因為他完全不似寶玉,而為角色痛心! 再者,字幕錯得離譜,「秋扇見捐」變成了「秋捐見」;音響又有問題,合唱的和音太細聲,變成了突兀又礙耳!雖然出品人說是用心製作,不過,唉......
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
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
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
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
如果輸了......
有人問:「下次呢?中國女排要是输了,你们还会这样支持她们吗?」;如果已盡力,打得好,但對手打得更好,沒辦法;如果形勢不好,但已經盡了力,不過一樣輸了!也沒辦法!但如果自亂陣腳,被對方壓住來打!越打越亂!甚至比賽未完已經在哭!又或者在形勢大好時,竟然因自家問題而被反勝!難免令人憤怒又心痛的! 郎家軍不可如此不爭氣!
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
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
從程蝶衣想到......
故事中的程蝶衣不演《霸王別姬》,改演《貴妃醉酒》有沒有問過師父?如果沒有,是不是不對?不是。他是不是次次演出之前也表現得緊張?不是,那麼,是不是會失去了什麼患得患失的美好?不是。小說跟電影不同,小說中,他沒有死。後來,他老去了,是不是因為他沒有一生一世跟著師父,沒有去當不會顯老的永遠後輩,所以不能不顯老?不是。有年輕人不相信小說中的他,曾經是名旦,他也不是一直身在台前,是不是不夠堅持?也不是!看過某人的作品,再想起她這些年來的可笑言論,知道難怪有人說作家很容易會精神分裂!
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
最出色也要大修改?
老人家不是說,現在的編劇連唐先生的四分之一也比不上嗎?可是,自己卻要拿著他的劇本來改,削了七刀仍未夠,仍未改完!而且,一個一個字地去斟酌,才是認真?原來他的劇本在老人家心中,是要人一個一個字地去撿查,修改,才會好的嗎?那麼,老人家說他出色,莫非不是出自真心?不要說什麼精益求精,2007年版本的周駙馬,不再預知順治是清世祖是對的,名花是不屑被俗世污,而不是不配,是對的;可是,為什麼公主和皇后仍要自稱哀家?教中文的大學教授也不知道只有先皇遺孀,即太后,太妃才可以自稱哀家嗎?如果要尊重歷史,為什麼公主不說:「前朝帝女長平公主,向攝政王請安!」呢?史上的清帝當時只有八歲!殿上那位是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! 難道改台詞,比要改曲就詞更難,所以改不了嗎?是怕觀眾不明白他為什麼是攝政王嗎?如果是,就是以為大家不懂歷史;如果以為大家不懂歷史,卻一定要把「遍十三陵」改成「血泣皇陵」!甚至因此改曲就詞,是多餘的!另外,1975年的電影版中那一句:「十三陵內葬先皇」,又是哪位填入去的?「劈開金鎖放弟郎」有何不對?
如果因為演員的能力有限,要把劇本左削右削,有問題的地方改一些,不改一些,不見得是最好。如果為了配合演員的外形而改,更加笑死人!
對了,細女姐曾說,初演《紫釵記》時,她要在開場時數白欖交代小玉的身世,可是,她覺得不合乎她的角色的身分和年紀。後來,唐先生雖然刪了那一段,卻很生氣!那麼,如果有人把他的劇本改來改去,以為自己很了不起,他泉下有知,會是何等憤怒呢?